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生活中,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,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,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。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。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《孟子》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1.选出下列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()
A.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
B.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
C.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
D.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
2.选出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()
A.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
B.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
C.人恒过,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
D.征于色,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
3.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本文第一、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、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。
B.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“生于忧患”的心态角度,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。
C.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,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,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。
D.从全文看,主要是从“生于忧患”的角度来论证的。
4.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,才能取得“曾益其所不能”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,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参考答案:
1.B
2.B
3.D
4.示例:“逆境能成才”的历史人物
①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
②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
③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
④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
⑤孙子膑脚,兵法修列
⑥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
⑦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
⑧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。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12-14题。(共8分)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【甲】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因于心,街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【乙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12.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()(2分)
A.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
B.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
C.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
D.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
13.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,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,全都正确的一项是()(2分)
【甲】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翻译:用(这些)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,性格变得坚忍,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。
理解:孟子认为,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、筋骨劳累,挨饿受冻,身体疲乏,有做不完的事,才能锤炼他的意志,增长他的才干。
【乙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翻译: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,人(或国家)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,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。
理解: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,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,才得出了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结论。
14.上文论述了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结合下面两则【链接材料】,简要说明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。(4分)
【链接材料一】
赵襄子①攻瞿②,胜老人、中人③,使使者来谒之,襄子方食抟饭④,有忧色。左右曰:“一朝而两城下,此人之所以喜也,今君有忧色何?”泉子曰:“今赵氏之德行,无所于积,一朝而两城下,亡其及我乎?”孔子闻之曰:“赵氏其昌乎!”夫忧所以为昌也,而喜所以为亡也。
(节选自《吕氏春秋·慎大览·慎大》)
【链接材料二】
(隋炀帝)恃其富强,不虞⑤后患。驱天下以从⑥欲,罄⑦万物而自本,采城中之子女,求远方之奇异。宫苑是饰,台榭是崇,徭役无时,干戈不戢⑧。遂以四海之尊,殒⑨于匹夫之手,子孙殄绝,为天下笑,可不痛哉!
(节选自《贞观政要·君道第一》)
注:①[赵襄子]春秋末晋国大夫,赵氏家族首领,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。②[翟(dí)]春秋时期的国家。③[老人、中人]翟国的两座城池。④[抟(tuán)饭]捏成团的饭。⑤[虞]考虑,防范。⑥[从]同“纵”。⑦[罄(qìng)]用尽,消耗殆尽。⑧[干戈不戢(jí)]战事终年不休。⑨[殒(yǔn)]死亡。
答:
12.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,难度易。
A.举:被任用/提出/向上抬/行动;B.过:犯错/经过/过错/超过
C.虑:思虑/忧虑/思考/思虑D.色:神态
13.【答案】【乙】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,难度中。
【甲】中理解错误,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“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”翻译了一遍,其中“行拂乱其所为”,翻译错误,不是有做不完的事,而是扰乱他的行为,使他的行为不顺。故选【乙】。
14.【答案】(1)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,非但面无喜色,反而愁眉不展,是担忧
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,很快也会灭亡。是生于忧患的体现。
(2)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,做事不考虑后患,骄奢淫逸,最后国家破灭,身首异处,被天下耻笑,是死于安乐的体现。
【解析】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,难度适中。结合题干,子找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”在文中的体现,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 ……此处隐藏5539个字…….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,因此要增长才干,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。C.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,从国家说到个人,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。D.本文先论证“生于忧患”,后论证“死于安乐”。参考答案:
小题1:A
小题1:内心忧困,思绪阻塞,然后才能有所作为。
小题1: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
小题1:C
小题1: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,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。A项两个都是“知道”;B项前一个“被任用”,后一个“发动”;C项前一个“被举荐”,后一个“全”;D前一个“使……坚韧”,后一个“忍受”。
小题1: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,一般以直译为主,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,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。
小题1: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。从所在语段找到适合要求的语句即可。
小题1: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,C.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,从个人说到国家。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13【甲】《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》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 (选自《孟子告子下》)
【乙】《郑人为盖》
郑之鄙人学为盖。三年而大旱,无所用,弃而为秸槔。三年而大雨,又无所用,则还为盖焉。未几盗起,民尽戎服,鲜用盖者。欲学为兵,则老矣。
越有善农者,凿田种稻,三年皆涝。人谓宜泄水种黍,弗听,而仍其旧,乃大旱连岁。计其获,则偿歉而赢焉。
故曰:“旱斯具舟,热斯具裘。天下名言也!” (选自《郁离子》)
16.解释下列加点词(4分)
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▲ ②未几盗起 ▲
③鲜用盖者 ▲ ④劳其筋骨 ▲
17.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( ▲ )(3分)
A. 郑之鄙人学为盖 为坛而盟
B.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
C. 越有善农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
D.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人谓宜泄水种黍
18.翻译下列句子(3分)
故曰:“旱斯具舟,热斯具裘。天下名言也!”
▲
19.【乙】文中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,还是学习为桔槔,总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么办,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。而越之善农者却在大涝三年时想到有涝必有旱,坚持种水稻,结果丰年弥补了歉年,这说明了 ▲ 。 个人如此,国家也同样,【甲】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▲ 的观点。(2分)
20.根据两则文章主题,你觉得以下哪篇文章内容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观点?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A、《陈涉世家》 B、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 C、《出师表》
选( ▲ ) 理由: ▲
答案:
16.(4分)①被选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……劳累(一格一分)
17.(3分)B
18.(3分)因此说:“天旱要准备船只,天热要缝制裘皮衣。这真是世间的名言啊!”(译出判断句式特点;译出“故,所以;具:准备”的意思。少一点扣一分)
19.(2分)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识,未雨绸缪、防患于未然。
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(一格一分)
20.(4分)
选B,邹忌从比美一事中得出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”的结论,由此类比推理及威王被宫妇、群臣、百姓蒙蔽很深,因而劝谏威王颁布法令除蔽,最终使得齐国大治,各国朝齐。生活安乐时,邹忌却能从比美事件中想到国家治理的弊端。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,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时常谏言,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,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。
选C,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,感蜀汉危急存亡,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、刑赏分明、亲贤远佞三条建议,以史为鉴,激励后主励精图强。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,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谏言,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,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。
(具体内容占两分,结合甲文的观点占两分)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阅读答案14文言文阅读(共15分)
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中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20.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。(4分)
(1)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(2) 行拂乱其所为
(3)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(4) 如则无法家拂士
21. 请翻译下面句子。(3分)
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22.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?有什么作用?(3分)
不躬不亲
齐桓公谓管仲曰:“吾国甚小,而财用甚少,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,吾欲禁之,可乎?”管仲曰:“臣闻之,君尝之,臣食之;君好之,臣服之。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,衣练紫之衣,狐白之裘。此群臣之所奢汰也。《诗》云:不躬不亲,遮民不信。君欲禁之,胡不自亲乎?”桓公曰:“善。”于是更制纯棉之衣,大白之冠,朝一年而齐国俭也。(《说苑?反制》)
注释:①桂之浆:桂花调制的汤。(2分)
23.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。(2分)
(1)衣练紫之衣
(2)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
24. 请翻译下面句子。(2分)
君欲禁之,胡不自亲乎?
25.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,这个短语是:
(1分)
20、(4分)(1)这;此
(2)违背
(3)奋起,指有所作为
(4)如果(每小题1分)
21、(3分)(通过这些)来使他的心惊动,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,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。(译出“动心忍性”为“使他的心惊动,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”之意,得1分;译出“曾”为“增加”、“增长”之意,得1分;表意正确、语言通顺,得1分)。
22、(3分)举例论证(或事实论证、摆事实)(1分);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,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,终于成就了 不平凡的事业(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,就必须经受磨练)(2分)
23、(2分)(1)穿(1分);(2)但,却(1分)
24、(2分)你想禁止奢侈,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开始呢?
25、(1分)上行下效
文档为doc格式
Copyright © 2025 鑫顺语文网 www.zsstwl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