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字经》读后感5篇
品味完一本名著后,你有什么总结呢?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。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三字经》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三字经》读后感1先看电视文化普及讲座,再读其整理文本,这倒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,应该会有新的体会。(20xx.10.29 晚8∶25)
钱文忠教授的《今天,我们为什么还要读》的代序及《致谢》逻辑严密,思辨性极强,对《三字经》这一童蒙读物的历史延革及现实处境分析透彻,鞭辟入里。其中,不乏考据的史实和个人精辟观点,包含的信息量很大。这篇代序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随笔甚或关于《三字经》考据论文的摘要。如果说作为论文,可榷历史延革及现实处境考》之名。当然,这只是班门弄斧。严肃的讲,这与钱教授普及传统文化的初衷并不相符。言归正传,《致谢》中表达情感真挚,措辞谦逊,显饱学之士风范,令人钦佩。阅读正文,相信更加精彩,受益更多。(20xx.10.29晚9∶35)
性善论、性恶论争论至今,因为各种事例相互矛盾,所以钱教授认为“人性的问题很复杂”,并举例来说明。有一个收益,知道了“才高八斗”的成语来自于东晋谢灵运对曹植的称赞。谈到位东晋,有个问题始终不得解,就是自汉至宋的历史模糊不清。为此,读了些参考读物,汉后三国,所谓魏、蜀、吴,吴即我们现在的居住地。三国后是魏晋南北朝,南北朝是后世史学家的划分,当时并不以为然。所谓南北朝分南朝、北朝,南朝是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。齐梁故里在我们常州孟河,昭明太子对我们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这是我们作为常州人的骄傲。齐、梁国都在毗邻我们的南京,六朝古都,此其谓也。再说北朝,是五胡十六国,其渊源没有作过研究,“五胡乱华”,不知是否指这一时期,这要请教历史老师了。其中,魏晋,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《魏晋风度及药及酒及其它》中有论述,看过后,觉得那是乱世,奢靡之风盛行。着宽衣,服药石,因药石毒致体热而着宽衣,不是好的时代。想远了,再回过来,隋就不说了,汉至宋还有个后唐,就是那个擅诗文的后主李煜,对诗词的感觉确实太好了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后来被北宋给灭了。宋后来衰落,南渡到南京,在我们南京称王。南京作家叶兆言最近对此有论述。南宋小朝庭偏安临安,就是现在浙江的一个县级市,后来也垮了。至于宋,有好有坏,宋朝初年文化繁荣,经济发达,但后来军事力量薄弱,以经济换和平,终至于败落。在网络上,网民认为宋初年是中国最好的时代。我以为这是当代人们回避现实的想法,不足龋宋后来给元灭了,后面的历史,大家都是很清楚的。至此,这段历史有点明白了,这是这阶段读《钱文忠解读》的收益,不可谓不丰。
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知者也”。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来理解中国文化传统,应该是比较恰当的。学习是应该讲究方法-论的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中庸之道,对性善论、性恶论的看法,钱教授的理解确实“是比较稳妥的”。其实,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反对走极端的,性善论、性恶论,也许是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对人性的各自定义,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趋于融合。但近代以来的文化断层让极端主义抬头,其结果已被近现代历史所证实。“春秋争弑不顾骨肉”,也许与朴素哲学的极端性有关,好在“孰如季子始终让国”,这也是我们常州人的骄傲。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净功能和包容性很强,所以延继至今,这是很好的一个方面,也是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在。据我所知,伊斯兰文化具有一定的极端性,但也延继至今,其原因需要研究。简单想来,也许伊斯兰文化同样具有包容性,只是在现代,其极端性被夸大了,现代伊斯兰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处境可以看出这一点。这是题外话,我国现在在发展文化软实力,需要避免这一点,要增强包容性,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,不至于被国际社会误解或曲解。倡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,是教育的进步,但同时要借鉴欧美西方文化。比如孔孟时代的西方哲人的观点,可以作些比较。如希腊的、罗马的等等,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有历史的、全面的、国际的眼光。
所谓“专”,还有层意思,就是“学会捡起”。学习中往往不能做到连续学习,那就“学会捡起”。也就是学习停止、松懈以后,再把学习续上,或者叫“继续学习”。学会“继续学习”,就能做到终身学习和持之以恒,这是一种意识,也是一种方法,应该是很有效也是很实用的。
唐伯虎学画的故事很有意思,沈周的教育方法也颇有传奇色彩,对于悟性很高的唐伯虎来说,很快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。现实生活中,“顿悟”的孩子极少,也就是立即“开窍”,都是渐进式的,“开窍”有机缘巧合。当然,是在教育累积和自我学习积累的基础上。
《三字经》读后感2《三字经》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,共一千多字,可谓家喻户晓,脍炙人口。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,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、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,广泛生动。用典多,知识性强,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,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通过学习《三字经》,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感到自豪,可以陶冶情操,提高修养,弘扬正气,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!学了《三字经》后,我的感受更深了,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。比如说:“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,做人要厚道,尊敬父母,有意志力和奋斗力,要有高尚情操。因为坦白就犹如是诚实和勇敢的生成物质,我们要拥有良书,要有益友,拥有一颗纯洁的心,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。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。
所以, 我觉得 把《三字经》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, 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、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。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,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实力.
《三字经》中有很多学习的典故,生动深刻,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奋发努力,最终取得成就。俗话说人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,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,不仅是我们生存、工作的必需手段,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提高.学才能有所用,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。
“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”这句给我的启示是比较深的,都说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一个好的环境,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.孟母确实是个英明伟大的母亲,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远。有如此孟母,才会有如此有名的孟子。现在有很多当父母的双双在外打工,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,甚至有些放在亲戚家里,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,所处的环境也不好,就谈不上要好好学习了.然而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,那么在这方面,孟母真可谓是典范,值得所有人效仿。
“孝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“小孝治家,中孝治企,大孝治国”,“百善孝为先”可见“孝”为一切之根本。感恩,首先要感恩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,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一切。古有二十四孝,感人至深,传颂至今。无论你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,或是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下,都应该尽心尽力的让你的父 ……此处隐藏2982个字……工程师,无时无刻地鞭策我们,督促我们,让我们拥有一颗明智的心灵和一个聪慧的大脑,更重要的是,他们塑造我们纯洁、高尚的灵魂。
孝亲、敬长
对于赋予我们生命,塑造我们灵魂的父母和老师,我们理应孝敬恭顺。孝敬父母,就不能总让父母操心、生气,要学会聆听父母的话,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,每天忙于事业的奔忙,忙于自己小家庭的经营,经常会忽略自己父母的感受,忘记对父母的关怀,要知道,尽孝需乘早,读后感。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。父母吩咐的,如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、不遗余力的去做,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,还对我们有恩惠,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,而应刻骨铭心,牢记一生!古有黄香为父温席、扇凉,而现在的我们又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呢?
尊敬师长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,老师赋予我们许多,我们应好好尊敬他们。这里的师长不仅仅只是学校里的老师,也包括我们工作中的领导和前辈,别看他们可能平时对我们很严厉,但要明白严也是爱,娇惯反而是害,所以面对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,我们应该转变心态,从中去体会上级前辈对我们成长的关怀,积极努力学习,力求在工作上更上一个台阶。
学习、刻苦
少不学,老何为?现代社会,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尤其我们现在的年轻人,很多已经把学习阅读的习惯遗失了,我们以工作忙,生活累来给自己的懒惰做借口,安于现状,耽于享乐,不再为未来人生的进步而刻苦学习,面对比我们刻苦的人,总是习惯性地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……看了《三字经》,我突然回想起儿时常说的: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!”我们不应该忘记,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“向上”积累起来的,只有每一天的“向上”,我们才会攀上成功的高峰,而“向上”的原动力正是刻苦。不刻苦学习,敷衍了事,又怎么会成功呢?
道德、修养
何为道德?何为修养?我的理解是,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,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身边的小事,我们有时随便往地上扔了一点垃圾,心想,没事,世界那么大,我这一小点纸屑影响不了什么,但我们忽略了如果大家都是这么想,那我们的环境卫生谁来维持?有些人总自私地以为自己一点小小的“恶行”影响不了自己,至于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,根本就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内。事实是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,我们的“恶行”总归会报应的自己身上的,我们不尊重社会,社会也不会尊重我们,不要总抱着侥幸心理,在“外”的恶不会影响到在“家”的我们,你们家狗狗在门口的便便让邻居们感到不适的同时,更有可能会被你外出归来的家人踩进家中!
《三字经》虽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,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世代影响着我们,它坚持正面教育,以鼓励为主,用榜样故事,易诵易记,值得我们反复诵读,深入学习。
《三字经》读后感5《三字经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,剔其糟粕,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。
《三字经》经典读后感一
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,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,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,源远流长。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《三字经》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。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、含义简单易懂、读起来朗朗上口,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,即使如此,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,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,升华个人思想,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,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。
人之初,性本善。
这两句放在《三字经》的开头,一语双关,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,结构明确,也阐述了人的本性,即人出生的时候,天性本来是善良的,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: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。在孟子的言论中,重点以“仁”为主,我同意这种看法,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“雾里看花”,从而走上不归之路,人性本善,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。
性相近,习相远。
人的本性差距不大,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,差距越来越大。可见在古代,就有人对“后天环境”做出了评价,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,这句“古训”一直沿用至今。在这个繁华都市,形形色色的事物,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,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,沉溺于其中,从而便有了教育。
苟不教,性乃迁,教之道,贵以专。
“如果不去接受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,而学习的根本办法,就是专一”。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,我对这句话,情有独钟,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,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,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,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,上网、打游戏、逃学、说脏话,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,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,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,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。
对于学习,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。所谓“一心不能二用”。古时,有“江南才子”之称的唐伯虎。幼时,也因“心不专”而受到老师的教诲,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,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。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,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?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,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,是不是“用心专一”了。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,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?
《三字经》的经典语句,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。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,慢慢生根、发芽。《三字经》经典读后感二
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,时间太晚了。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,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《三字经》解读去看看,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。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,我才真正认识了《三字经》。
《三字经》和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共称三百千。而三字经用“经”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。寥寥1720个字的《三字经》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。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“百家争鸣”的思想繁荣,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,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、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,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;或助纣为虐,遗臭万年!
其中,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,玉不琢不成器,出于《礼记》的《学记》。字面意思很清楚,一块玉石,如果不经过雕琢,它是成不了器的,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,它只是一块玉石。人不学不知义,人如果不学习的话,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什么是合适的,什么是不合适的。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,美玉来体现,来展现,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。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,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,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,所以《三字经》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。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,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。所以《诗经》里面也有话叫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而《三字经》所倡导的是,学习是一个过程,它像制玉一样,必须经过切、磋、琢、磨这样一个过程。
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,需要我去切、磋、琢、磨,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、不断的进步。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,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,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,一个打磨的过程。
文档为doc格式
Copyright © 2025 鑫顺语文网 www.zsstwl.com 版权所有